左手这把尺子是权力。右手还有一把尺子叫金钱。一百万、一千万、一个亿、十个 亿、一百亿、一千亿,没有底线的。右手这把尺子叫金钱。它也会促使一些心智不成 熟的人,没有主体性的人,没有主权意识的人,像奴隶一样的放弃自己的人格、放弃 安全、放弃健康,放弃一切去追逐这个东西。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东西。我们在讲到 这的时候,重新拉回到哲学上面去。 《追求财富,而不是金钱或者地位》 当你运用一个经济学理论,对自己进行,用经济学理论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的时候, 其实最难做的两个字是:知足、知止。好多人对佛学还是挺认真的,还是挺真诚的。 你们知道吗,大乘、大乘佛学里面讲的是:戒、定、慧。戒就是知足、知止。小乘佛 教讲的更明白,叫:止、观、慈,还是一个止字。知足、知止之上。 刚才讲着讲着我是不是漏了,刚才手指头按着按着…我有点激动,所以可能会漏。我 再说一遍,大乘佛教里边讲的是戒、定、慧。小乘佛教里面讲的是止、观、慈。意思 是一样的,角度不一样,角度不同。戒,就是知足知止。止,当然更是一个止字了。 问题在,止什么?为什么要戒?为什么要止?佛家不去给你讲价值观的,佛家不讲价 值观里边,就包含了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观。 世俗的东西够了就行了,它用化缘的方式来解决。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化缘啊,就是 化缘。我们都在托钵啊。不过有的托钵的方法不太一样而已。但知足知止是非常困难 的。为什么要知足知止?因为佛家认为,你的精力必须集中于处理出世间的问题–来 生。所以呢,佛家对价值的判断更接近真理,他的高度上更接近真理。而普通人呢, 难以悟到这样一个状况。 关于这个部分,其实各个宗教解释都差不多。但我最推崇的还是我们儒家对止的解 释。孟子有六论,我今天把它讲一下子。其实是六个字,叫:止定静安虑得。止、 定、静、安、虑、得。止,佛家、道家、大乘、小乘讲的都一样:停下来。人啊在一 定的年龄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这个止字,停下来,先停下来。 孟子讲的是:止,止而后能定,定,安定的定,定下来的定。止,先停下来,然后让 你的心,心不在漂浮,定下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所 得,这个最后一个字是得。 止、定、静、安、虑、得。得,得到什么了呢?其实和佛家要得的东西,无论是慧, 戒定慧的慧,还是止观慈的慈,其实终极的点是一致的,是非常接近的,这就是一个 完整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止,实际上是这个:大的宗教其实是哲学的升华,是大的哲 学家们、宗教家们,对成本边际的一种描述。他就告诉你戒止、戒止。总之是这样 啊。那么我们到了一个年龄能完成这个过程吗?我想听完这堂课应该可以吧。 我们很多很多的朋友,费尽了一生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权利,获得了一定的金钱,但 却没有办法活出一个人样来。有的时候拼命去用女人来证明自己男性的某种强大;有 的时候拼命的用物质表达来表达自己的强大,变成一种动物性表达。不但不能获得社 会的广泛认同,甚至不能获得家人的认同。但他有的时候,在一个这样的物欲横流的 社会是一种状况。 我写过两篇文章讨论这件事情。大家可以上网搜,这两篇文章都不长。一篇文章 叫君子不器 ,一篇文章叫行者无状 。君子不器和行者无状实际上是一种人生 态度。君子不器,我们自小家长就希望我们成大器、要成大器啊。但为什么君子不器 呢?不是君子不想成大器,不是君子不能成大器,是君子不为器所困。器是手段、不 是目标。不为器所困。君子不器就是任何的官职、任何的金钱都不能约束一个君子他 的本意。 讲到哪去了,又没按,再说一遍吧。今天这是怎么了,脑袋里蒙蒙的,记得讲话就忘 了按手指头了。君子不器是讲:不是不成器,是不为器物所困,不为器物所困,超越 器物。超越器物为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最大的实现自我的价值。君子不器,你们 去读这篇文章吧。这篇文章简洁,说得也比较清晰,而且这篇文章是可以用来背的。 还有一篇叫《行者无状》。无论你是一个思想的行者、理想的行者,你都不需要 有"状"。状是什么呢?“状"就是证明的意思。告状也好,奖状也好,都是在证明一些 事情。行者不需要证明。凡有证明皆是虚无。真正的行者,悄悄的做、悄悄的行过, 不留痕迹,不带走一丝云彩。一个伟大的行者是不需要用一些东西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