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今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可能是大家所期待和喜欢的,也非常重 要。孔子在《论语》的开篇,说了那么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愠字是温度的温 去掉三点水加上竖心,这个字念“yùn”,是放在水里煮的意思,一颗心放在水里煮的意 思。 其实这句话我以前讲过,今天再讲一遍,重要的话也不怕讲三遍。“学而时习之”不是 国内的国学大师们讲的,讲完课要回去做练习,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学生不是幼儿 园,不是少年班,不是中学,也不是大学,孔子的学生是在职研究生,跟我们这个班 似的。在职的人学而时习之,是啥意思呢?就是一边学习一边用于实践,一边听课, 一边进行投资操作,赚了钱不亦说乎? “学”大体上差不多,“习”可不是练习,是实习、是实践,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而获得 成果,所以很开心,不亦说乎。不是上完课回家做完练习题高兴得不得了,你看谁上 完课回家做完练习题会高兴得不得了呢?这个“习”是获得成果之后的喜悦,是实践之 后获得成绩、获得成果之后的喜悦。这一点孔子为什么《论语》第一句话就是讲这个 呢?就是孔子讲课的时候说这个课是有意义的,他第一句话就说的这个课是有意义 的。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为什么不说有亲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 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都有经历远方的亲戚来 家里住,好多朋友借道香港来家里住。亲、友会使你真的那么的欢乐吗?其实我的体 会非常现实,就是大量的这样的迎来送往,耗损精力。不是不高兴,是真的有些无可 奈何。有的时候确实照顾不周,不亦烦乎? 显然孔子说的不是远方,他的要害不在远方,在一个“朋”字上面。“朋”是什么东西 呢?朋、朋党,朋是有共同理想、志向的朋友,或者是兄弟,或者是相识者。有朋自 远方来,为什么那么高兴呢?你知道合伙人来了,合伙人来找你了,他要么是拉你入 伙——朋党;要么是想把你举荐出去。你学成了,你需要被赏识,需要舞台,有朋自 远方来。 这个“朋”意味着你人生崛起的那个缘分呐。所以这两句话作为孔子教学的开篇,它的 意义非常重大。现在的国学讲者局限于字面,局限于字面的意思,可能局限于今日之 处境,就是多数人没有孔子带博士后的那种感受,所以他可能解释得就有一点点的问 题。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其实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人不知而不愠”,一般人是愠 的,不被赏识,没有机会发展,人不知, 可想内心的焦灼。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人都不知道你,你也不焦灼。多数人是 把“愠”翻译成“愤怒、愤恨”,其实不是怒和恨,是内心的焦灼,因为不被知嘛。不亦 君子乎?唉,不愠还是君子。孔子的意思,潜台词是你还得好好努力啊、好好学习, 你还得等待时机啊,这样你才是真正的君子啊。其实这三句话放在一起构成了《论 语》这部书,或者是整个教育开启的一个关于“知与行”的一个重要的阐释。 “知行合一”所有人都知道。但你说你知了,你却做不到,知行合不了一。有一个教育 家叫陶行知,是知先呢还是行先呢?是行先呢还是知后呢?其实大家错解了“知、 行”两字,“知行合一”不是讲我们所谓的知,是对这个字的理解出现了问题。学到知 识、学到一些概念、一些逻辑,不代表有“真知”。没有真知,如何行呢? 举例,我先说说不是真知的那“知”。首先说一下“半知”,半知半解。什么叫“半知”呢? 举个例子,李德。李德从苏联来到中国,来到红军的中央苏区接下了红军的指挥权。 他就是属于经典的半知,他知道苏联的苏军的一些条例,知道苏军的一些作战原则, 甚至曾经参加苏军的一些战斗。理论上他可能会比林彪、彭德怀多一些军事知识,甚 至可能比毛泽东也多一些军事知识。 但是,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中国苏区所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对手的状况的了 解是一片模糊的,所以他叫半知。半知的人能行吗?肯定不行!所以几乎将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毁于一旦。半知是非常非常害人的,因为它不是全知,不是真知, 不是真知灼见,所以它无法指导行为。知很怕很怕的就是这种半知,半知不如无知。 再就是“浅知”,浅知是非常有害的,远见卓识对应的就是浅知。什么叫“浅知”呢?一 个贪官他知道了他的权力可以换钱,但他不知道换了钱以后需要坐牢。他只看到了一 个部分,很浅显的部分,而底部、深层、结果、因果他是看不明白的。“浅知”,其实 是无知的一个方面,浅知的人才会变成周永康、徐才厚这样的。他知道这个东西能换 钱,所以他就去换了。但他没有想更远的地方,更深的结果,没有思考,所以犯错误 了。 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说的这个“知”是这个意思吗?当然不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解 释心学,就是在中国讲心学的汗牛充栋。相比较而言,我比较喜欢日本的心学大家们 的著作,心学的一些著作,将来可以看一下。韩国心学的流派也比较多,就是日本和 韩国的学派比较多。反而日本人在“知行合一”这个问题上看的比较透,更接近阳明先 生本意。所以日本的军事家会在腰上挂一个阳明先生的腰牌,日本的商人会敬奉阳明 心学。 “知行合一”不是知行合一呀。他讲的“知”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知,而是“识”,是 转知成识之后的“知”。如果我这样讲还是听不懂的话,那么我跟你讲另外一个词,我 们不说“知行合一”,我们说“心境合一”。“知”就是你的心,是你的主观的判断,“境”就 是你对应的外边的这样的一个处境环境。“心境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知道 的只是你的主观上知道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你的知是“半知”和“浅知”。当你的心境合一的时候,你的心完全融入了境里边, 这个时候它就不再是“知”了,它转“知”成“识”。这个时候你深刻的了解了“境”(环境 的“境”),你就会知道路径,你知道下一步迈哪条腿该怎么走,这个时候情不自禁的 就开始了知行合一了。再说一遍,是“心境合一”,不是“知行合一”!为什么那么多的 大学者、大专家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会出现如此夸张的错误,不是他的“知”不够。他们有的时候已经是在中国获得最高的 这样的一个级别的学者、专家。但他仍然处理不了“境”内的事,是因为心境分离了, 他没有切实进入这个境,他像李德似的在背那些教条,他在习性中行走。在他的知 识,很多知识是构成了他的习性,构成了他某种的审美判断、是非判断。但他那个东 西跟“境”没有契合,“心”、“境”分离之后,这个有知就变得不能知行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