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是心学 的“至诚”问题。阳明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重——“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 本”。再说一遍,“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再说一遍“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先说什么是“天下之大本”吧。天下 的大本,我们把它分为三个“理”:一个是天理,一个是伦理,一个是法理。立天下之 大本,则天下有序。但你要知道这个本,才能立这个本;不知这个本,不知本源,不 知规律,无论是天理、伦理和法理,你都说不清楚,也就无法立天下之大本。好,我 们回到初始段“惟天下之至诚”。 什么是“诚”?什么是“至诚”?“至诚”这两个字不是阳明先生的发明。阳明先生本身是儒 学的极高手,极高,极高!他对中庸的熟悉程度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至诚”出自 《中庸》。《中庸》上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唯天下至诚(唯是‘唯独’的‘唯’),唯天 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个为是‘有为’的‘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再读一遍:“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话就是滚滚而来,一层一层地深入,说到了“至 诚”问题。 那么什么是“诚”呢?《中庸》还有一段,这算是对“诚”和“明”的解释。“自诚明(自己 的自,诚恳的诚,明白的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 矣。”什么意思呢?最后这段话,“自诚明,谓之性”它是说有些人呢是因诚而明。“自 诚明,谓之性。”就是他天性单纯、聪慧,直达,他直接通过他的本性…… 就可以了义。“明”,了义。“自明诚,谓之教”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些人,天性不够, 那么可以通过教化,他也能够达成,是“明诚”。我们经常会用这个词“明诚”,诚明, 明诚。多数人可能自修达不到这样的一个高度,要通过教化或者是教育,或者是互相 学习来实现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呢,“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是一个不断上升、 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什么意思呢?真诚、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是什么?这是心学的根本 性的问题。诚,为什么要诚呢?为什么要反对不诚呢?不诚是什么呢?不诚是凌乱、 散漫、朝三暮四、东拉西扯,所以不诚。不诚者,一事无成。“至诚”就是将这个诚到 了一个什么程度呢?我管它叫“择善固执,一念专精”。 “择善固执,一念专精”它是一种诚的状态。问题在于怎样达到诚的状态?怎样去趋近 于至诚呢?因为你要是不诚,你怎能变得无间?你怎可以“以无间入有隙”呢?你要不 诚,你如何正心?如何正心以中呢?诚是个关键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切入点。如何达 到这个诚?如何使你的心,在训练中,慢慢地变得诚起来? 我们在讲心学之前我们讲过一段,讲过儒家的一些重要的修行方法,跟佛家、道家类 似,叫“止定静安虑得”,第一个字就是“止”,第一个就是“止”。大乘呢叫“戒定慧”,小 乘呢叫“止观慈”。“戒止”,“戒止”,“诚”之前提是戒止。没有戒止,无诚可言;不戒 止,就不能去习性。 戒止什么呢?戒止有缘。话说到这儿,可能好多朋友又有点恍惚了,因为前两天有人 问我“远亲”的问题。其实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有“亲”这个字,这是血统,基于 血统形成的亲,基于婚姻基于血统而形成的亲,亲亲;第二个字是“义”,那是个朋友 的问题;第三个字是“孝”,那是父母,兄长、父母、子女的问题;第四个字是“忠”, 是君王。“忠孝义亲”为缘。 亲好不好?好,但亲会扯动你。很多人做事,做好事做坏事都是为了一个亲字,很多 人做好事做坏事都是为了一个义字,好多人做好事做坏事都是为了一个孝字,好多人 做好事做坏事都是为了一个忠字。忠孝义亲扯动你,构成了你的缘—外缘,形成了你 深刻的习性。没有这些东西,你是没法生活的;有了这些东西,它又构成了深重的习 性。因为有亲,因为有义,因为有孝,因为有忠,而不能见天地见众生。 戒止不是不吃肉,不是不喝酒,不吃肉不喝酒,不吃韭菜,这个不吃腥不吃荤,只是 为了让你的身体处在一个平静的状况,不让它浮躁起来。它不是要戒的根本,因为人 一生下来就是社会动物,他被外缘拉扯。而且这个外缘构成了悲欢离合,占据了你的 全部精力。你甚至没有时间“择善固执,一念专精”。你进入不到一种从容大度的状 态。 不能进入从容大度的状态,其实谈投资就没有意思了。因为你处在一种离乱的状况, 东拉西扯的状况,散漫的状况,朝三暮四的状况。其实是我们这个心学功夫里边要去 掉的东西。我不是让你不亲、不义、不孝、不忠,不是,不是,不是让你不要这个, 因为它就是现实存在的。是让你把它放到一角去,放到一个角落里去。它不是人生的 全部,更不是主要。自明诚谓之教。 就是你知道这件事了,你明了了,你就可以“诚”了。可以去体会那个“诚”字。择善固 执,一念专精。那个诚是源于见天地之后而形成的。一个见天地的人才知道天理是什 么?才知道伦理是什么?才知道法理是什么?一念而专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你 站在大自然的整个的逻辑里边、规律里边的时候。你再看一些小的事情,其实是明白 的。我挺佩服子思的,中庸这段话说得太好了。 再念一遍:“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你才知道天理呀,你至诚你才能够知道的天 理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你知道天理你就知道人性了;“能尽人之性,则尽 物之性”,你知道天理你就知道其他的东西的本性和规律了,你就知道其他的物种、 动物或者是其他的事情的本质和规律;“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你看到 了人性、看到了物性,你当然要礼赞天地之化育,因为它造的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意 义,都是那么的契合,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句话特别棒!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你能 够礼赞天地的化育,就是你觉得天地的化育太完美了。这个时候你可以与参天地参 矣。谁能与天地参?圣人呐、神呐可以与天地参,因为他已经融入天地了。他是一种 无我的状态。融入天地之间,融入所有的大“理”之间。所以他进入到至诚。因至诚而 参天地,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悟的过程,觉悟的过程。当你 看到的这个时候,你会就地拔起三万尺,背负青天朝下望。 属于抛离了眼前的羁绊,我说的是外缘,就是亲也好,义也好,孝也好,忠也好,不 是说这个事情不重要。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因为它不代表天地,不代表众生,众生不 仅仅包括人,还包括苍蝇蚊子,对吧?见天地见众生,见天地见众生之后,其实就无 我。无我之后,其实你就放下了所有的东西。当你放下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才能找到 那个善。去“择善固执,一念专精”。 讲两个小故事。我写过一篇文章叫 慈善?斯恶也! 。我非常不喜欢“慈善”。不是 我不慈,不是我不善,是我不喜欢现在社会上这种所谓的慈善。基金也好,慈善活动 也好,我不喜欢。因为有一次在香港保良局参加一个慈善活动,要捐款。因为桌上的 都是富豪,有国内的、有香港的富豪。那个时候开始拍卖,我记得有什么刘德华的字 或者是其他人捐的一些东西。那么我不幸在主桌之上,所以那个起拍价都是10万起 步,我就没有举手。 我一财政部的干部,在那个地方举手拍卖,我拿谁的钱去拍呢?拿公款?不合适;私 款?我一个月7000块钱,我怎么去拍呢?拍完了我就是两年不吃饭吧。很尴尬,不过 我还好,因为我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场面,旁边有好事者,非常客气,就是以我 的名义拍下一物。我记不得几十万了,我说“不能以我的名义”。他非要。他说:“不用 你管,钱不用你管,钱我出”。他拍完之后我起身告诉所有人,我说这个东西是他拍 的是他的善心。谢谢大家!我来自哪里,我不方便,我先告退。 如果慈善是这样的一种金钱表达的话,那么这个慈善它所发挥的效率会有意义吗?另 外一个小故事。我有一次在香港的……香港的豪华的餐厅吃完饭,通常买单的人会派 小费给服务员的(豪华的,茶餐厅不用)。豪华餐厅通常会给100元钱,给服务员小 费,最顶级像福临门这样的餐厅呢,是给1000港币小费的。就在同一个餐厅,我看到 服务员在那接小费,然后我上厕所。 我上厕所,厕所排队,看到一个好像是一个洗碗工,一个女的年纪不小了。我注意到 她的两只手上的十个指甲都没有了。我就问她,我说:“这手怎么搞的?”她说“手泡在 水里十几个小时每天,指甲是留不住的”。后来我回到餐桌上就问她那个老板。我 说:“为什么不用机器洗碗呢?”他说:“我们这里全部是意大利餐具,不能用机器洗只 能是人手洗”。我问他:“你认得那个洗碗的女工吗”?他说他知道。我给了他1000块 钱,我说:“麻烦你带给她”。 从那以后,反正我不去就不去,去了以后我就会问问他们,那个女工在还是不在?让 他送一千块钱给那个女工。我不是说我在做慈善,我觉得最有需要的人他们得不到, 而表演出来的东西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诸多事情刺激我,所以我心里有愿望, 不敢说许下大愿,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坚持呼喊二十年超级地租,一天一天的 在写文章,直接税。好多人觉得我像祥林嫂一样,一直在坚持。 其实我知道“择善固执、一念专精”的重要性,我也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精诚所 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它不仅仅是用于事上,只要你至诚,其实无所不能,什么事 都能办成;如果你没有至诚,你不必抱怨命运的不公,你不必抱怨;若你有至诚,你 可以参天地,感动天地,你可以由于参天地,感动天地而带来你无法想象的外缘。 所谓“运来天地皆同力”意思就是至诚所至,至诚所至,运就来了;若无至诚,哪里有 运呢?还谈什么命啊!所以至诚是我们心学功夫里边的要点。如何至诚?我今天一再 说,要学习戒止的功夫,不是让你不亲,不是让你不义,也不是让你不孝,不是让你 不忠,把可视之外缘,有限之外缘放入一角,去看看天地,去看看众生。当你以这样 的视野出现的时候,你的从容和气度就有了。 本来还想讲一些我自己的小故事,后来想了想,算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从事上感悟其实很重要。记得我前一段时间说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样才会“无 缘大慈,同体大悲”呢?为什么无缘大慈呢?就是你不认识他,你不知道他,你心生 悲悯,你去为他做你能做的事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虽然我不是你,但我 感同身受,这个叫慈悲,这个就是见天地,见众生的那样的一个情景了。 至诚当然可以用于做学问了,当然可以用于做投资了,当然可以用来做一切事情了。 但我们学这个“诚”字,不是为了事功,不是为了一个成功,不是为了名利呀。如果只 是为了事功,为了名利,那么你小看了心学的功夫,小看了这个“诚”字,阳明先生要 大家“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阳明先生要大家去立天下之大本。如我 们——中国人都有心立天下之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