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在这个第一季的时候要对阳明心学做一次小结。 阳明心学的总结,大家应该还记得我那些话:三性——主体性、适应性、创造性;正 心以中,修身以和;以无间入有隙。我们可以非常熟悉的记住这些话,这些话有些话 可能要写在墙上,经常的看一看,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要用心学的功夫来慢慢地锤炼 自己。有些朋友比较敏感,可能在实践中会努力的用心学的功夫去修炼自己,完成自 己对性格的培养,完成自己对思维逻辑的培养。 可能也有一些朋友对心学可能还是比较见外吧,我想这个以后的聊天中可能还会涉及 到这个问题。但今天我们需要对阳明心学做一个小结,而且这个小结可能也比较重。 因为其实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投资的,做投资必须解决一个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问 题,不然的话整个的投资过程对你可能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如果这件事情解决了,可 能以后对你是一个非常愉悦的事情。我实实在在的认为长心学的功夫就在投资过程中 完成吧。 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心学,就是心的解放之学。那么心是否需要解放呢?我想这个事 情可能99%的人的心都是不自由的,是需要解放的。谁来解放你的心?只能靠你自己 来完成心的解放。因为它在你身体里边,其他人只能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如我讲心 学,但我并不能完成对你的心的解放,并不能给予你的心以自由,这个自由要自己去 争取。 今天我们要从历史展开,就是阳明心学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出来。这 事儿得从理学说起,得从程朱——程颐和朱熹的理学说起,为什么宋朝会出现程朱理 学?因为中国在907年到979年经历了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就是这一段时间 ——五代十国,它基本上将汉唐所形成的道统、法统、体统全部打烂,就是没有道 统、没有法统、没有体统,全部破解。 大家可能对五代十国的历史不是很熟悉,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愿意提五代十国 的,因为太黑暗、太脏了。大体上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这里 边可能大家相对较为熟悉的是这些短暂的国家和朝代,可能大家不一定会很熟悉,因 为它统共从开始到结束也就是72年的时间,但它竟然经历了五代十国。所以你知道这 段历史时期战争惨烈到什么程度?杀伐惨烈到什么程度?另外整个华夷——就是华夏 和外族的这种杂合到什么程度? 到了960年,赵匡胤他是后周的这个将领,黄袍加身,他掌控禁卫军,黄袍加身就代 替了柴荣——后周的皇帝,然后建立了宋。这个过程也很有趣,因为他和汉唐不太一 样,汉唐是打天下、坐天下,他这个是算是篡位、政变、僭越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它 有个不正统的问题。与此同时,契丹建辽,定难军建西夏。 也在这个时候静海军在今天的交趾——就是越南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也是越南 从中国分离出去的起点。宋是承接了五代十国之乱,宋建国之后就有一个重建道统、 法统和体统的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巨大的工程。在这样一个的大背景下,它就需要思 想家来重新梳理道统、法统和体统,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从周王朝开始, 周天子开始,一直到春秋到战国,一直到秦,我国都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自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董仲舒出现了以后,董仲舒将皇上说成是天子,这样的 话完成了政教合一或者是形式上的政教合一,就是天子的道统源于天赐,就是皇上的 道统的源泉,这样的话对他的道统、法统和体统…… 为他的道统、法统和体统树立了一个逻辑基础。唐承接汉基本上在法统上面都是大秦 律,道统上都是继承的汉武帝的道统,体统大体上到唐已经基本上完备。就是“九卿 六部”一个基本的架构已经成型了,其实也是秦制,大体上是完备了。只是五代十国 因为整个的后唐时期,其实已经变成了拳头说话代表了一切,就是没有道统、没有法 统、没有体统,谁拳头硬谁说话算。有一万禁军就敢称王,有十万禁军就敢称帝,是 一个拼拳头的这样一个时代。 其中这个梁,朱温建立的这个梁朝是最糟糕的。朱温本人也是行伍出身,他也是荒淫 无度。五代十国基本上每一个皇上都是军人出身,并且每一个都是荒淫无度。这个梁 帝朱温他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他喜欢睡儿媳妇儿,他这个还睡大臣的媳妇儿、 孩子,完全无视纲常伦理。他对道统、法统、体统也不介意,到了五代十国也没有什 么科举了,都是家奴出将入相,整个的中国文化被撕碎。 在宋建立之后需要重新建立道统、法统、体统的背景下程朱应运而生,所以他们提出 了宋明的理学。理学的基础就是儒家,是重新解释儒家,但是程朱解释的儒家不是直 接解说孔孟,而是承接了董仲舒那一套。实际上我把整个的程朱理学把它翻译成四个 字叫“君主教条”,不是君子教条叫君主教条,它跟今天我们从西方传进来的民主教条 是一回事儿,不过它把它概述为三纲五常。这里边它对君权、官权和…… 将君权、官权、夫权上升到极高的地位,压倒一切的地位。有没有用啊?它对建立新 的社会秩序是有用的,但它有没有副作用?那就副作用很大,所以他们提出来的口号 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人欲是什么?人欲就是心,就是只有理没有心了,心理 一分为二,心和理一分为二。这个时候实际上它变成了一种对心的控制或者是奴役, 多数人的心在这样的洗礼之下会慢慢地丧失自我的。 宋初其实还是很乱的。虽然是赵匡胤兄弟这个南伐、南征,基本上把南部的中国统一 了。北讨的时候遇到了障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做不到了,跟西夏一战,战得非常惨 烈,最后不得不收手。有宋一代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和汉唐截然不同的社 会结构。汉和唐官权与产权是分离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皇上不管是汉家还是唐 朝的李家, 宋辽26年纷争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2gmihcScOIt4S0… 皇族或者是官僚集团并不掌握中国的主要的资产——土地,土地在谁手上?在士族手 上。大的士族根本瞧不起官,就像魏徵这样的宰相想将女儿嫁给士族,士族还不要。 就是我总说汉唐盛世是源于三方斗地主,就是外边有匈奴、有突厥,里边有士族,皇 上就是官僚集团要跟外部的势力和内部的势力作妥协、平衡、协调和斗争,这样的一 个平衡就出了一个盛世。但五代十国将士族全部打碎。 没有了士族的宋,谁代替了士族呢?——官宦。这时候宋朝的大官,不要听他们的名 字都很好听,什么欧阳修、苏东坡、几乎……还有秦桧、蔡京,几乎无一例外全部是 大地主,他那个大地主的规模是追上汉唐那种士族的大地主。这下就变成了官僚集团 控制了所有的资源,与外族两家斗争了。没有了第三方,没有了士族之后,两家的斗 争就变得非常微妙了,所以宋不爱打仗是有原因的。 在这样的一个大历史背景下三纲五常出来了,宋明理学要“灭人欲,要存天理”,存天 理,实际上是存一个基本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实际上是弱皇权的,是官权比较 重、皇权比较轻、民权比较轻这样的一个结构。在研究宋史的时候,因为我写过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那个时候只谈了一个侧面,侧面就是宋朝的这种官僚体系大地 主阶级和皇上的关系。因为皇上本身也是个大地主,就是官僚集团里面最大的一个地 主。其实皇位并不稳。 到了宋,皇帝已然不是道统的解释者,拥有对法统和体统的一定控制权,但它已然不 是道统的解说者,他已经不是不再提天子这样一个事情了。到了儿皇帝的时候,像外 族称臣之后就更是如此了。这个时候为了让老百姓能够臣服于官权,梳理出这么一套 理学的套路来解释道统,由此而建立法统和体统,这种程朱研发出来的这套东西,深 深的毒害了中国的知识分子。 到了宋朝的转折时期这个陆九渊出现了,陆九渊是1139年到1193年这个阶段,正好是 南宋、北宋转换的时候他出现了,他发现程朱理学有问题,就是程朱理学不足以将大 宋导入汉唐的辉煌。陆九渊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很希望就是像岳飞一样,或者是 像辛弃疾一样,他们很希望能够使国家强大起来,所以他在理论上开始做重新地阐 发,这是心学的起点,所以他提出一整套的……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他说:“发明本心,尊德性,大作一人,践履工夫。宇宙即是吾 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是非常非常大的气魄。也就是 说,他说“心”和“理”是一回事,如果你非要把“心”和“理”分开的话,那么你就没 有“心”了;没有“心”,你其实已经变成“理”的奴隶了。这句话在今天也非常重要。因为 一个社会一旦形成集体审美,它就变成了一种对我们的约束。 你为什么高兴?因为你符合了集体审美中的一部分逻辑,这个时候你已经长成的你, 就是社会的你,你认为你在思考,其实不是你在思考,你只是吻合了某种集体审美的 逻辑,就是那个“理”呀。比如说你赚钱了,你高兴了吧;比如说你当官了,你高兴了 吧,这个高兴是集体审美告诉你,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赚钱的负 面的东西和当官的负面的东西,这个“理”,导致了你的情绪的变化。 你这个时候其实是没有“心”的。我记得我在聊天的时候说过,《叶问》电影里边宫二 与这个叶问的对话,就是宫二对叶问说:“我父亲说功夫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见 自己,第二重境界见天地,第三重境界见众生。”见自己,就是把自己从“理”中拔出 来,由心而入理,不是理在心中而替代了心。这话说起来有点绕,意思是什么呢?意 思就是说, 意思就是说:不被外在的审美逻辑所绑架。换言之,大家都认为赚钱应该高兴,可你 未必高兴;大家都认为当官高兴,可你未必高兴。因为是你在看这件事情,不是你感 受到大家让你高兴,或者是大家的赞美使得你高兴,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 心学的功夫是心出,不是心出于理,是由你的心去入理,而不是“理”约束、捆绑你的 心。这个过程呢需要很长时间的慢慢体会,你才能找到这个关键。 阳明先生他一直在说这件事情,在反对“程朱”追求至理这件事情上,阳明先生是花了 大力气的。阳明先生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万物。”就是其实说的是所谓 的“道”。“人秉天地灵气,故人心自秉其理。”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心里边自有道 理,既然你心里边自有道理,你就不会为外在的审美逻辑所捆绑。一旦被捆绑,那你 赔钱了呢?那你做不成官了呢? 一旦被外在逻辑捆绑,人就变成了一种非常情绪化的动物。他会被外在的审美逻辑一 次次鞭打,所以你会变得忧伤忧愁,变得难过,变得不振作。因为无论如何,你总难 达到那样一个利益的标准,那样一个集体审美的标准,这个时候你会丧失你的主体 性。这个主体性,有的时候它就是你的人性,你就会不择手段去适应这个审美。其实 我们看到那么多贪官,像周永康、徐才厚已经做了这么大,它主体性还是…… 我念两段心学上的话,王阳明心学上的话:“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 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以外心以求义, 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 之教![1]”这段话很重很重啊,他就是说:这个仁,不可以在心外, 就是仁义的仁,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以心外求义,怎么就可以在心外求个理呢?他 的意思说:仁义只能在内心中求,那么理为什么就在心外去求呢?他说:“求理于吾 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开宗明义,心一而已。”这段话呢非常精彩,非常精彩。 它实际上是将外在的那个理,集体审美那个理抛下去了,打碎、剖开了,他认 为“理”在你心里边,那个审美、那个判断在你心里边,主体性升起才有理。 再念一段:“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 理之心,发之事父母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 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他说你用这颗心事父就是孝,事君就是忠;用来交 友,用来治理,用来治民,就是信与仁。不需要别人说一套东西,你照着去做,才是 孝。就是其实是说你不用表演那个孝,不要表演那个忠,也不用表演信与仁。 [2] 再念一段:“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 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